2)64.兄弟同心_名门之后(科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他床边的墙上则挂着他每个月的学习计划。现在他仍旧每日复习四书和四书集注,同时要花一定的时间读五经、看八股例文。

  和从前不同的是,他在睡前会留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冥想”。在自己的头脑中回顾一下这一天里学过的东西,尤其是读的八股文,他都要尝试着找一找破题、承题、起讲这“题前”三股的思路。

  如果发现头脑中一片空白,他就会回去反复的看四书集注中对原题的注解,然后再看“程文”,思考别人为何会这样破题,承题如何发挥,起讲又是怎么衔接上下——总而言之,他不停的地锻炼自己的头脑,希望自己尽早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这八股文的浩瀚汪洋之中,寻找到一叶扁舟,将他带往他要去的彼岸。

  晚膳过后,陆钟像往常一样来到二房,向陆钧请教一些他读左传的时候产生的问题。相比社学里同样年龄的孩子,陆钟的进度要快得多。他已经读完了四书,见陆钧专心研读左传,他也就跟着读起左传来。春秋常被人称为“微言大义”,因此尽管经过左传等这三传的注解,仍然有很多艰涩难懂的地方。两个人一开始讨论就停不下来,有好几次都过了子时陆钟才离开陆钧这里回去休息。

  渐渐的,陆钧和陆钟都感觉到,他们从周峙那里能够得到的指导太有限了。由于周峙的本经并不是春秋,他对春秋的理解实在算不上深刻。实际上,洛陵几乎没有选择春秋作为本经的士子,就连研究春秋的书籍也很少见。

  这样的现实让陆钧对选择春秋作为本经产生了一点动摇,他从前学习的经验告诉他,一门知识学的越精越細,就越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的人的引导和相应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朝的士子在本经的选择上是很有地域性的,因为对一门“经”的深入钻研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就会看得更远,相反的,如果从零开始,那可能就会花费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仍然无法达到同样的高度。

  不过,出乎陆钧意料的是,陆钟似乎和他一样,对春秋很感兴趣,有时候两个人凑在一起琢磨的时候,陆钧甚至想:既然大部分地域专经的形成都和当地有名的科举家族相关,而洛陵,甚至附近,都没有什么出名的专门研究春秋的科举世家,那陆家能不能开这个头呢?

  但同时,他又意识到,陆家到目前为止连一个秀才都还没出过,和传说中其他地方的“科举世家”,譬如宁波杨氏,江西彭氏,莆田林氏,济南王氏等等“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之类的书香门第相比,实在是无法望其项背。

  陆钟想着这些事情,不觉有些出神,没听到陆钟在旁边叫他。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听见陆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