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1章 万变不离其宗,佛法也要创新_让你挖宝,你挖出了传国玉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一晚,莲花生睡觉时,却梦到了一个金刚萨埵立于半空,对其喝道‘汝乃教主,实非政王’。”

  “他随即惊醒,醒来后的莲花生豁然开朗,于是退位出家,拜师阿难尊者,修习显密之法。”

  “很快,天性聪慧的莲花生精通于天文、堪舆诸多学问,在佛教上,更是修得禅定,受无上密五部心传大法。”

  "而彼时的藏地还是吐蕃王朝,自松赞干布开始,吐蕃逐渐接触到了佛教,统治者也有意吸收学习其教义,但此时本土的‘雍仲苯教’实在根深蒂固,佛法的宣扬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直到100年后,赤松德赞上位,他首先邀请了天竺的寂护大师前往藏区弘法,但天不遂人愿,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令当时人认为皆因佛教弘法所为导致,并遭受到了民众的抵制。”

  “并且寂护大师属于显教,显教偏重于哲学与辩论,这对于当时民风普遍彪悍的吐蕃,显然不吃这一套。”

  “四处碰壁的寂护大师束手无策,只好向赤松德赞推荐了密宗大师莲花生。”

  “在公元750年,莲花生由天竺启程前往藏地弘法。”

  “雍仲苯教相对于其他宗教,有一套极其特殊的神格系统。”

  “在苯教经典《花黑白十万龙经》中记载,世界一共分为天地水三个部分,各有其主,分别为年、地、龙。

  “其中地神主管人间花朵、果树、雪山、土地等。”

  “年神主管雨水、冰雹、雪灾、干旱等与天有关的自然灾害。”

  “龙神主管人间的各种疾病。”

  “这种以自然万物作为神灵的神格系统与佛教的教义格格不入,这也成了藏地弘法的一大难题。”

  “但善于改变的莲花生入藏后,他吸收了本土苯教的神抵仪轨,因势利导,创立了具有藏地特色的密宗,并将种种改革称为‘以神通战胜当地的邪神与巫师,并将其吸收进去佛教’。”

  “这一创举,获得了极大成功。”

  “由此可见,万变不离其宗,改变和创新自古以来适用于任何地方,不懂得变通,到最后只有消亡的结局。”

  “自此以后,藏传佛教算是在藏地扎下了根,即使到了后来的朗达玛灭佛,藏传佛教的弘扬依旧方兴未艾。”

  “到了后来的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彻底将佛教思想与本土实际联系到了一起,到了这时,藏传佛教完全压倒了苯教的地位,成为藏地的第一宗教。”

  “原来这一切,从一开始我进入这座地宫开始,就已经初露端倪。”

  “那扇封死的门上画着空行母,佛头肉髻和青铜壁上的宝石如出一辙,还有地宫前殿的莲花法器。”

  “因为就是莲花生将‘明妃’、‘空行母’、‘人骨法器’等教法带入了藏传佛教,一直以来也颇受后世争议。”

  “莲花生始终坚信不能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