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7章:产量上不去?_重生:火热199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厂是铁板一块。

  柳总在本地根本没有关系网。

  搭不上关系。

  武长风和柳条在生产线待了一个小时。

  在某段看着成品牙刷装进箱子内,打包好,送入库房。

  武长风问着柳条:“以前一个小时能生产多少箱?”

  “稳定在10箱左右。”

  武长风点了点地上的箱子:“……”

  柳条瞪大眼睛:“这么变成15箱了!”

  “你发觉什么问题了吗?”武长风问着。

  柳条摇摇头:“难道是老板你有种特殊的魔力?”

  武长风笑着说道:“我有个屁魔力,我知道怎么回事了。”

  “哦?”柳条惊讶的说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产量上不去?怎么你一来就能上去呢?”

  “跟我一点关系没有。”

  武长风说着。

  其实。

  在后世,老美的一家工厂也遇到了这种问题。

  明明原材料供应充足,工人也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偷懒,始终在干活。

  但产量就是上不去。

  最后找了几个专家来看看到底是哪个管理环节出了问题。

  这个事情,催生一个名词“霍桑实验”

  非常小众的词语,但在管理学上,却出现颠覆性认知。

  以前的人们认为,搞管理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把事做好,完成目标。

  重点在于标准流程。

  就像武长风制定下来的工厂运转制度一样。

  含有一丝冰冷的味道。

  这个制度无可厚非,是保证工厂运转的基石。

  但是。

  一场霍桑实验,让这个理论引起相当大的争论。

  这个实验前前后后,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中就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

  在老美的西屋电器公司,霍桑续电器装配工厂,来了几个哈佛大学的专家。

  要为这家工厂解决为什么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在这家工厂,工人每天只做一件事,在碳棒上绕铜线。

  管理者就发现,职工的生产效率非常低。

  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而且,产量下滑,质量问题也很严重。

  所以,这群哈佛的教授专家就被请来了。

  这些教授专家提出一个假设:人的生产业绩跟环境有直接关系。

  环境好了,业绩上升。反之,下降。

  这个前提大家都能理解。

  比如,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流程,有专业的老师。

  学习起来就很快。

  如果大家坐着小马扎,在寒风天气中瑟瑟发抖,老师拿着搬砖和皮鞭。

  这种教学效率一定是非常低的。

  这是共识。

  然而,霍桑实验表明。

  这个理论竟然是错的!

  在霍桑工厂内。

  教授们走入车间。

  发现这些工人身边都有一盏昏暗的台灯。

  是为了提高照明,让缠绕铜线提供清晰的视野。

  教授们先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然后将台灯移动一个角度,让照明环境更加明亮。

  教授们发现,生产效率提高了!

  接着,教授将昏暗的台灯都换上更加明亮的灯泡。

  效率还在提高!

  这说明什么?

  环境改善了,生产效率在上升。

  也很好的印证了刚开始提出的假设。

  效率很明显,一天时间,产量开始增加了。

  双方皆大欢喜。

  按照道理来说,工厂方面应该知道环境改善会造成生产效率上升。

  根本用不着请教授来帮忙解决问题。

  但是,事情得看两面性。

  到这里,研究就应该结束了。

  可是,做研究要研究两面性。

  研究完亮,还要研究暗。

  第二天。

  一群教授和专家又下到车间。

  将工人身边的台灯全部撤掉。

  环境变的恶劣的。

  按照假设,生产效率应该直线下降。

  但是……

  诡异的是。

  工人的产量依旧在直线上升!

  当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特么是什么情况!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