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 第一百零四章_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戒备中,新任知州,却是专心钻研这些去了。

  对于农具,陆辞只见惯后世那些自动化机械的产物,对这些初始版,自然只剩束手无策,完全不可能给得出什么改动的意见。

  肥料、稻种改良等方面,于他也是天书一块。

  ……几千年也不过出了一位袁隆平。

  陆辞倒是平心静气,他是打一开始,就无意从自己都一窍不通的这些方面胡乱着手的。

  在开始几天的大海捞针后,他便找到了自己最为拿手、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农业经营管理。

  这显然是陆辞的强项了。

  并且,早在他还于馆阁里任职时,选择性下看得最多的书,除了军事类别的,便是农耕相关的了。

  之前读过的农书,结合后世学到的一些知识,在这时候当然能派上不小的用场。

  但对陆辞而言,这些最有用的地方,还是能让他迅速意识到了真正短板的所在。

  被无数农书大书特书的栽培和生产技术,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生产和农业经济成败的,却是作物的种植计划安排。

  资源有限,人力有限,在普遍亩产一石的大宋年间,陆辞觉得这重中之重的,还是得将绩效最大化。

  那便是,要让学田的种植规模,与现有分配下去的财力和人力相对;作物的品种挑选,种植的时间和顺序,对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都当灵活应变;对近国境的汾州而言,还可适当引进周边国家的优良种子,就如几年前风靡一时的‘占城稻’;开垦新地时,有时难免需与水争田,但“盗湖为田”的做法却是过犹不及,易得不偿失,需引以为戒……

  陆辞起初还落笔再三犹豫,写得磕磕碰碰,到后来文思泉涌,写得兴致勃勃,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他每阐述一个观点时,就习惯性地引用近些年的例子。

  尤其关于近些年来已有大势所趋的架势,但仍算是个新概念的‘商品粮’,他更是尤其谨慎。

  别看随着稻作北上和麦豆南移,作物品种的稳态结构大致成型,但只做亩产上的简单对比,就不难得出,同样是种粮食,但因拥有天然的条件优势,江浙地区的粮食单位产量上,很轻易地便能成为北地的三、四倍,甚至五倍不止。

  若是从前运输困难,不得不在当地种粮,也就罢了,但现今幸得陛下英明开治,漕运空前发达,民间市场上,每日都有数不胜数的粮食从南至北地送来,现换作由官府采购,岂不更有利于控制物价的浮动?

  再回到学田上去。

  同一块学田,哪怕让同样的人去种植,但只因换了更适合当地土壤的作物,就能创造出较一昧自种禾稻要大得多的经济价值来。

  而将作物变卖后,既有助于当地经济运转,亦可购入更多的学粮……

  等陆辞洋洋洒洒地终于完成这篇关于农作经营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