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八章 圣人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全国性大统一。但在灭陈的战役之前,南朝之中国势最弱的南陈政权早已岌岌可危,失去了与北方抗衡的实力。与秦百年七世的不懈奋斗方成就统一大业相比,如此成功来得太过容易。在杨坚身上,既找不到当年嬴政扫平六国时那坚忍刚毅的性格、敏锐迅捷的决断力,也没发现高瞻远瞩、富于实干的精神,能完成这次大统一不过是坐享其成、顺水推舟罢了,若非说他领导有方,亦不过是识人之明而已。立制赖他人,治世一庸主

  打下江山后的杨坚看起来确实像一个有道明君,他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和义仓制度,颁布《开皇律》,修建大兴城(后来闻名天下的长安城)和广通渠,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巩固政权,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隋书》用这样的词句来赞美杨坚和他的开皇之治:“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

  不过,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些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足以让这位所谓盛世明主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其一,隋朝重大政策的调整都不是杨坚本人的思想,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多依赖高颎、杨素,提出官制改革的建议来自崔仲方,刑律修订靠的是郑译、苏威、牛弘,设立义仓的主意是长孙平出的,实际主持兴修隋代首都大兴城等重要工程者为“巧匠”宇文恺。虽说明君不需要事必躬亲,但大政方针几乎都要依赖旁人足以证明杨坚本人政治素质的低下和执政能力的有限。

  其二,做了皇帝的杨坚依然保持猜疑苛察的天性,曾经历过他统治时代的唐代名相魏征说他:“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隋朝的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稍有罪过就被杨坚罢退或者诛夷,很少有善终者。梁睿、王世积、虞庆则、史万岁等相当多的官员以被杨坚屠戮的悲惨结局一次次诠释了韩信当年所说的“兔死狗烹”的正确性。

  其三,后世公认杨坚最大的美德是“节俭”,不过在杨坚看来,“节俭”也就是不过分讲究吃饭穿衣,至于兴修新都、建造行宫一类的事好像就与节俭无关了。594年,关中大旱,杨坚看到百姓的生存困境,率当地百姓到洛阳谋生路。有人提醒杨坚把堆满粮食财物的国库粮仓松一松,结果节俭演变为吝啬,去洛阳的百姓为了皇帝的面子只好自己找饭吃了。

  其四,前面提到过,“差生”杨坚不悦诗书,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他对学校和文教也没什么感觉,甚至在601年下令废除天下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