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西方之事,委于一人_盛唐剑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盐政、粮价并且提出“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令得唐王朝经济加快恢复,也算颇有功劳。

  裴旻记得《旧唐书》里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

  但裴旻觉得《旧唐书》这方面的评价太过夸张,反倒是欧阳修的《新唐书》里的评价,较为中肯。

  “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中材之主确实贴切。

  裴旻发现自己想来想去,居然就选出这么一个枣,还是李亨的儿子。

  实在寒碜。

  裴旻原来一直觉得只要李隆基不变,盛唐会一直繁华下去,成为真正的帝国,不在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而今李嗣谦给废,裴旻却发现了后继无力的情况。

  李隆基将近三十个儿子,历史上居然没有一个表现出色的。

  别说是优秀的君王才,连中材都没有。

  “也许,有漏网之鱼也不一定!”

  裴旻带着几分苦笑的摇着头,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过于操心了。

  李隆基正当壮年,而自己也是年富力强,再奋斗个三四十年,绝无问题,

  那个时候,别说李家第三代,第四代都出来了。

  真不信找不出一个出色的继承人?

  裴旻也不再多想。

  不过关心时事的并非是裴旻一人,张九龄亦是其中之一。

  张九龄在京多年,也有诸多好友,得知了太子李嗣谦给废,特地找上了裴旻。

  “裴帅,你可知长安太子被废一事?”

  看着自己的这位心腹,裴旻也点了点头道:“自然知道,理由是无才不修德。”

  废太子当然需要理由,李隆基的理由正是李嗣谦监国时期的差劲表现,兼之他给训斥后,非但不虚心受教改过,反而满口抱怨,不认识自己的错误,也就是不修德的由来。

  张九龄道:“属下觉得此事有待商议,前太子固然不堪大任,真正的缘由……属下却以为是太子未能得到很好的培训,要是陛下能够多给太子一些机会,让他早些接触政务,未必会如此。就如昔年太宗皇帝一样,当年恒山王承乾十三岁监国,固然品性不佳,但其监国期间却也颇识大体,干得尤为出色。高宗李治更是如此,太宗皇帝临朝行政,皆令高宗在旁学习,让高宗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甚至让他参加议事,询问他的意见。原先高宗性子软弱,但经培养,一样成为少见的英主。”

  “陛下完全不给太子学习的机会,太子又如何有那个能力掌天下之舵?”

  张九龄忧心忡忡。

  裴旻想不到张九龄已经看破原因了,但是李隆基又如何跟李世民相比?

  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他果断而神勇,善于任用人才,与李世民一般无二,可细究起来,两人是天差地别。

  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在斗争中成长的,二人都是多疑,但是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