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四十二章 第一宇宙条约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了基础,并且开启了人类飞向宇宙空间的大门。

  只是,在当时,中国科学家的发现首先应用到了清理太空垃圾上。

  办法非常简单,即在太空垃圾运行的轨道上,逆向作用一个更加强大的重力场,使太空垃圾减速,然后坠入大气层烧毁。因为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必须高于第一宇宙速度,才能绕地球飞行,只要速度降低,就会在地心引力(应该是指向地形的重力)的作用下,导致飞行轨道降低,最终坠入大气层。

  显然,这避免了与太空垃圾碰撞。

  要知道,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后,人类为清除太空垃圾做的第一次努力,就采用了碰撞或者间接碰撞的方式,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理论上讲,要在离地面三百公里的高度上,清理出一条宽度为十公里的圆形轨道,只需要让清理卫星绕轨道飞行四千到五千次,也就是差不多半年时间,就能清除所有经过该轨道的太空垃圾。如果增加清理卫星的数量,还能缩短清理时间,具体关系是清理时间与清理卫星的数量成反比。

  由此可见,从理论上讲,只要中国能够制造出足够多的清理卫星,实际上只需要一年就能清理掉近地轨道上的所有太空垃圾。可惜的是,中国没法制造出足够多的清理卫星,因为反重力场材料的产量并不大。

  不管怎么说,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发生的事情,特别是《第一宇宙条约》,为战后的世界格局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在该条约之后,才是中国的对美战略轰炸。

  在中国舰队前出之后,轰炸美国本土的不再仅仅是轰炸机,还包括舰载战斗机。只是与轰炸机比起来,战斗机的作战效率低得多,而且只能打击沿海目标,无法深入美国腹地,也就不是主要打击力量。

  此时,牧浩洋才开始考虑登陆美国本土。

  到一月底,在评估了轰炸结果之后,牧浩洋认为,最快在二月底、最迟在三月初,就能够攻打美国本土了。

  当然,前提是保持、或者提高轰炸强度。

  母祁铁给出的答复很直接:保持轰炸强度没有问题,而要提高轰炸强度,就得开辟新的前沿基地,或者是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

  开辟前沿基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东太平洋上的岛屿都在北美大陆附近。

  如此一来,就只能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

  似乎,这与开辟前沿基地是一件事,因为开辟前沿基地的目的就是缩短轰炸机的作战半径。

  显然,这不是一回事。

  除了在岛屿上建立空军基地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即海军已经使用过的办法,把几艘经过特别改装的平甲板超级货轮拼接起来,形成一座长度在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海上基地,为轰炸机提供服务。

  一千五百米的跑道,足够战略轰炸机起飞与降落了。

  只是,这种设计时用来支持战术战斗机的海上基地,在支持轰炸机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可以容纳轰炸机的机库,也就无法对轰炸机进行维护保养,而且可供轰炸机停放的空间太少,一座海上基地最多搭载十架轰炸机。为此,海军就得改进海上平台,使其适合支持轰炸机作战。

  所幸的是,相关工作早已展开,而且已经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