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