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一章 生存空间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二十二世纪初期,中国的国土上就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了。

  怎么办?

  当时,中国主要有两个应对措施,一是扩大土地的容纳能力,即大力发展立体城市,向天空要土地。到二十一世纪末,中国就建造了一万多栋高度在一千米以上的摩天大厦,在二十二世纪前二十年,摩天大厦的数量突破了两万栋。如果按照人均占用一百平方米的生活空间计算,这些摩天大厦就能容纳近二十亿人。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向海洋要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海洋城市。

  可以说,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最主要的问题,甚至差点引发新的战争。

  当时,中国召集美国、印度等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在二零八二年开了一次全球性海洋会议,决定重新瓜分海洋,即确定每一个国家的海洋利益,特别是在国际海域所能占据的空间。结果这次会议遭到欧洲联邦抵制,甚至差点演变成中国与欧洲联邦的直接对抗,从而引发全面战争。最后,欧洲联邦做出妥协,在获得了足够的海洋利益之后,承认了由中国主导的海洋权益划分方式。

  从此之后,向海洋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在地球上的主要活动。

  要知道,陆地仅在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海洋占了百分之七十九,而且陆地上有很多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南极洲、比如海拔高度在五千米以上的高原、比如缺乏水资源的沙漠等等。在海洋上,除了北冰洋、以及另外三大洋的南北两极部分之外,其余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洋面上,都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环境,欠缺的只是让人类在海洋上生存的立足之地。

  显然,在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二世纪,这绝对不是技术上的难题。

  仅仅三年后,中国就建造了全世界第一座能够容纳一百万人口的海洋城市,并且开始免费为公民提供海洋居住场所。

  毫无疑问,在当时,这绝对是轰动性的事件,甚至不亚于去火星进行科学考察。

  只是,跟随后出现的海洋城市比起来,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到二十二世纪出,就出现了能够容纳一千万人的海上城市,而到了二十二世纪中叶,连容纳一亿人的海上城市也不罕见了。到了二十二世纪末,仅主要在太平洋上活动的海洋城市就能容纳大约一千亿人。当时,中国的一千亿公民中,已有大约六百亿公民永久、或者长期居住在海洋城市里。

  当然,在向海洋要生存空间的时候,中国也在向太空要生存空间。

  最典型的,就是把国际空间站打造成一个环绕地球的同步空间城市群,而这个城市群最终容纳了五亿人。

  看上去,这个数字并不多,但是这五亿人,都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

  所幸的是,在外层空间的使用权上,中国不需要跟任何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