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九章 力挽狂澜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产支线客机,明确规定政府只能采购国产车辆,把民营车企的税率降到百分之十三,为进军成品油炼化与销售市场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保护本国企业。

  这些政策,必然导致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走向封闭。

  虽然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封闭的经济体很难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但是从国家竞争的角度出发,经济上的自我保护政策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核心竞争力,并且给竞争对手最少的发展机会。

  只是,受害的不仅仅有竞争对手。

  在这轮经济大潮中,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像日本这类依靠进出口贸易的国家。

  当然,遇到麻烦的不仅仅有日本,还有欧洲的德国。

  与日本一样,德国也是一个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德国能够成为欧洲地区唯一的资产净负债为正的国家,靠的就是其强大的高端竞争力。在此期间,德国甚至一度夺回全球最大出口国的桂冠。

  只是,与日本相比,德国的处境好得多。

  在不济,德国也能依靠欧盟一体化、并且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强国共同推进一体化来占领欧洲市场,并且从欧洲市场获得足够的利润,支持其本国企业发展壮大,再拓展其他地区的市场。

  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日本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大型市场。

  从战略格局上看,日本处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成为了中美对抗的夹心层。

  日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依附于美国,二是倒向中国。

  不管日本的政客、学者、民众怎么看待这个局面,在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之前,日本都不可能与中国合作。可是反过来看,就算中国超越了美国,日本就能与中国合作吗?

  作为美国的盟国,而且是一个没有多少发言权的盟国,日本没有别的选择。

  对日本的政治家来说,只能继续依附美国,只是在依附方式上,日本必须做出正确明智的决策。

  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只能使日本的处境继续恶化。

  这不仅仅是小林光一的认识,也是所有还算理智的日本内阁大臣的认识。

  这次内阁会议,只得出了一个结论:日本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必须争取从美国获得尽可能多的援助,并且竭力控制冲突规模,降低日本遭受的损失,以免酿成地区战争。

  会议结束后,小林光一给正在东南亚巡回访问的外务省大臣长谷川静弘打了电话,让他立即结束在吉隆坡的访问,赶紧飞往北京,与首相特使的身份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晤,商讨解决东海事端。

  此时,东海局面已经快要失控了。

  双方的军事对峙愈演愈烈,摩擦行为越来越多,只要有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或者是哪艘战舰上的武器军官精神崩溃,都有可能演变成军事冲突,让谈判磋商化为泡影。

  只是,需要小林光一应付的,还有留在东京等待消息的钱德勒。

  因为长谷川静弘要八个小时后才能到达北京,所以小林光一没有急着找钱德勒,而是在会议结束八个小时之后,才让喜田多一郎出面,把钱德勒请到首相府,表明了日本在处置这件事情上的基本立场。

  这个时候,长谷川静弘已经到达北京,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黎平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