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十八章 南海战略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准了C2项目,第一种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的攻击性大型核动力航母开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腾耀辉影响,而且与傅秀波制订的战略计划没有多大冲突。

  原因很简单,两艘航母足以解决南海争端,C2航母将面对更为广阔的战场。

  搞明白这个问题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印巴冲突绝对是一次意外,连傅秀波都没有及时预料到。

  虽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黄峙博就做出预测,印巴局势将迅速恶化,而且傅秀波也在当时做出了相应安排,连军备建设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随后五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军备建设重点仍然是在应付南海争端,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与印度作战,或者说没有把介入印巴冲突当成主要任务。

  甚至可以说,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没有人预料到日本与印度会主动挑起战争。

  别的不说,牧浩洋在年初获得晋升的时候,就没有人认为南亚局势会迅速恶化,即便是最悲观的预测,也认为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后才会打破僵局,因为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与掌握从美国获得的新式装备,完成军事力量的结构化调整,获得迅速击败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

  一场意外的战争,对傅秀波的战略规划不但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重要。

  战略局面非常明显,美国的封锁战略已经破产,因此肯定会转移重点。

  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理想选择是抓紧几处战略要点,使中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保卫海上生命线。

  这其中,马六甲海峡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的控制东南亚地区,让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扩张失去意义,也让中国不得不首先控制东南亚。

  如果在这里爆发几场战争,中国的国力必然会被大幅度削弱。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不得不盯住东南亚的时候,也就无力在其他地区,特别是更加重要的中东挑战美国。

  美国将因此获得喘息机会,也将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说不定,美国还会趁此机会干掉几个亲华国家,比如出兵伊朗,让中国丧失进入中东地区的桥头堡。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牧浩洋注意到,在傅秀波那届中央政府里,文廷贵不是反对者,而是傅秀波的支持者。

  虽然在某些政策上,文廷贵有不同的意见,而且一直认为,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对外政策,但是在所有重大决策上,文廷贵都是傅秀波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以总理身份,替傅秀波解决了很多问题。

  拿这份战略规划来说,文廷贵的影响处处可见。

  傅秀波的主张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文廷贵却给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即任何战略政策,都要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服务,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国家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层面上看,不管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南亚,中国的战略都在为发展服务。

  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中国要想超越美国,首先就得在经济建设上取胜,不然任何扩张性政策都将以失败收场。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经济建设为本,才能在国内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任何政策,如果不能得到内部支持,也必然遭到失败!

  这个认识,让牧浩洋看得更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