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远洋护卫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卫舰。

  虽然已经有好几家造船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了一些较为廉价的战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海军没有采购这些战舰。

  可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海军是否是第一用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为了打开出口市场,通过对外销售来分摊研制与设计成本,中国海军在第二轮招标中就要求必须采用常规动力。

  这样一来,增大排水量成为必然选择。

  最终,威海造船厂获得了海军的订单,而且首舰就以“威海”命名。

  到二零三二年初,“威海”级第一批的前四艘已经服役,而且全部编入了“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到年底的时候,后四艘也将服役,并且编入“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到二零三五年之前,第二批八艘也将服役。到时候,四支“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将各得到四艘远洋护卫舰。

  两个批次的十六艘护卫舰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基本数据相差不大。

  因为与“昆明”级驱逐舰共用舰体,所以“威海”号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九千二百吨,完全符合战舰大型化的潮流。与“昆明”级相比,“威海”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舰队反潜,在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完全以反潜为主。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别的不说,“威海”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且导弹垂直发射筒减少到四十具,同时选用了价格低廉的相控阵雷达,仅此就使综合建造价格降低了接近百分之四十。此外,“威海”级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只是可以采用电磁炮模块,还将造价减少了近百亿元。在以控制建造成本为最高目标的情况下,“威海”号的建造价格仅为二百二十亿元。如果算上外销分红,“威海”级的平均建造单价只有一百六十亿元左右,仅为“昆明”级的五分之一。

  必须承认,海军做了妥协,也获得了一种足够廉价的战舰。

  导致“威海”级如此便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巨大的外销数量上。

  到二零三二年初,北方船舶重工集团已经接到了二十八艘的海外订单,建造周期已经排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因为中国海军的采购量只有十六艘,所以这二十八艘外销战舰分摊了大部分研制与设计费用。

  如此好的外销成绩,与威海造船厂的营销战略不无关系。

  在推销“威海”级的时候,威海造船厂采用了非常灵活的商业操作手段,即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任务模块。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客户非常有钱,需要一种高性能的多用途战舰,“威海”级能在末段反导能力与远程打击能力之外的其他性能上,完全达到“昆明”级的标准,成为一种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