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强一点。

  只不过,日本海军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速射炮。

  虽然为了增强拦截能力,日本海军采用了俄罗斯的办法,即为速射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导导弹,但是六套末段拦截系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在一次交战中也只能拦截三十多个来袭目标。

  显然,“比睿”级的末段拦截能力很成问题。

  客观的讲,“比睿”级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防空巡洋舰,防空作战能力至少达到了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分两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军的部署方式,这十艘“比睿”级将平均分配给五支航母战斗群,确保每艘航母得到两艘巡洋舰掩护。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已经证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两艘专业防空战舰掩护。

  问题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级的其他作战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比睿”级选择了电热化学炮作为主炮。虽然在理论上,两门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热化学炮的投送能力非常惊人,而且在全装药发射时,最大射程超过了两百公里,不比初期的电磁炮差,但是电热化学炮的射速远低于电磁炮,而且备弹量也远不及电磁炮。

  结果就是,电热化学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电磁炮相提并论。

  事实上,电热化学炮诞生后就没有得到过重视。美国曾经对电热化学炮抱以厚望,后来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后,就没再问津。

  日本海军被迫使用电热化学炮,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或者说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的龙目海峡战斗中,日本的补给舰队遭到拦截,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就被全歼,而且是被中国海军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用舰炮消灭掉的,让日本海军非常震惊,也让日本海军认识到了舰炮在特殊环境下的重要性。结果就是,日本花费巨资从美国引进了已经被淘汰的电热化学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决了动力问题,装备“比睿”级的就将是电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没有研制出用于两万吨级战舰的核反应堆,也就无法为巡洋舰配备电磁炮。

  当然,日本海军也留了一手。

  “比睿”级与“台湾”级一样,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可以在中期改进的时候更换动力模块与武器模块。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进“比睿”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说得直接一点,要把一百兆瓦级的核反应堆装到两万吨级的战舰上,而且不造成负面影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台湾”级的动力模块只有二千四百吨,仅为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制造出总质量仅为一千八百吨的动力模块,难度非常大。

  事实上,因为在设计的时候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