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年底,共同开采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的谈判工作正式开始。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当时双方都没有对谈判抱任何希望。

  谈判开始后,麻烦就来了。

  日本首先提出异议,即按照中方提出的要求,以自然属态分配开采区域对日本不利,即日本的开采区域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沟与东海大陆架边缘部分,而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大陆架上,因此可供开采的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也随后提出异议,如果按照日方要求,平享中性海域的油气资源,因为油田的自然属性,即自然沉积倾向于大陆架边缘,所以日本开采油气资源的效率高得多。

  说到底,双方都知道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谈判的最大贡献就是减少了资源勘探与渔业捕捞引发的纠纷。

  谈判没有进展,双方的备战工作却丝毫没有减慢。

  二零三四年初,四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四艘“威海”级护卫舰率先下水,半年后,第三批“台湾”级巡洋舰的前四艘也顺利下水,紧接着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完成了厂房建造工作。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海军的大型舰艇,而是J-30开始小规模量产。

  二零三四年四月初,在延迟了大概十天后,J-30完成工程试飞。按照规划,在正式量产之前,还要进行小规模量产,生产二十架初期量产型,交付空军进行验收试飞,然后才进入量产阶段。

  只是,小规模量产,已经表明J-30解决了工程阶段的所有问题。

  空军的验收试飞,主要检验J-30的战术指标,以及系统整合性能。说得直接一点,验收试飞的主要工作是整合战斗机与武器系统,比如进行各种弹药的投射测试,对火控等电子系统进行检测。

  因为不属于工程项目,所以J-30在完成工程试飞后就已定型。

  即便在验收试飞中发现了问题,也不会进行大幅度改动,只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不会出现变化。

  也就是说,成飞能在这个时候为量产做准备。

  这一点,也在验收试飞中体现了出来,即交付的是小规模量产型,二十架J-30在完成验收试飞后,最多只进行相应改进,然后就将交付给空军,作为第一批正式装备型在空军中服役。

  当然,此时的J-3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

  用成飞总工的话来说,J-30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一公斤的重量为对地打击服务,所有都针对制空任务。

  对中国空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J-30服役前,J-20的各种型号的总装备量已经超过七百二十架,此外还有一千五百余架J-22。J-20后期的几种型号,均以对地打击为主,而J-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