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三章 同化政策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月七日,牧浩洋就去了京都。

  因为东京的基础设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在战后一年多内,一直没有修复,所以新日本政府以没有遭到大规模轰炸的京都为行政首都,东京只是在名义上,仍然是日本的首都。

  事实上,东京早就成了一座“鬼城”。

  战争爆发前,大东京地区的人口规模在四千万以上,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日本最大的都市圈。战争结束的时候,大东京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五百万以内,其中东京市区内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除了大量的战争伤亡之外,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还是旧日本政府进行的战略疏散,即把工厂转移到郊区,迫使工人也转移到郊区。虽然战后大部分居民返回东京,但是在粒子风暴导致的灾难中,半数以上的日本人病亡,幸存者也没有留在城市里面。原因很简单,直到二零三六年七月份,中国才开始为日本提供援助,而在此之前,日本人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生活物资。相对而言,在偏远农村地区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城市里,基本上只有等死。

  根据日本政府做的统计,到二零三七年初,东京市内的居民不到二十万。

  因为很多战争废墟都没来得及清理,维持城市运转的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均已瘫痪,所以东京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别的不说,在东京的地铁系统与下水道里,至少还有两百万具尸体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相对而言,京都的环境就好得多了。

  做为日本古都,京都没有多少重工业,因此在战争期间只遭到三次较小规模轰炸,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保存完好,平民也没有大规模撤离。战后,大批中国军队进驻京都,给这里的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别的不说,在最为艰难的二零三六年,京都的酒馆就至少创造了十万个就业岗位,帮助五十万日本人获得了生存的必须物资。此外,驻军带来的经济效应还使京都首先恢复了电力供应,出现了一些以生产生活物资为主的手工作坊,以及为驻军服务的服务性行业。

  日本新政府选择京都,也就不难理解了。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日本的战争创伤正在愈合,只是仍然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以及造成的长期影响。

  对牧浩洋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京都街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乞丐。

  与印度的乞丐不同,京都的乞丐以少年、特别是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少女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孤儿。

  严格说来,牧浩洋也是孤儿。

  虽然在他看来,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有罪,因为是所有日本人通过民主制度,共同把军国主义推上了历史舞台,不但给自身带来了灾难,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是与所有理智的成年人一样,牧浩洋并不认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