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章 高歌猛进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埃及空军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埃及陆军也有足够强大的炮火。

  埃及陆军的这一部署,已经得到了空军与海军证实,战略侦察机与舰载预警机搜集到了足够多的战场信息。

  反观以色列陆军,情况却不大理想。

  不可否认,以色列陆军的突击速度相当惊人,但是潜在的威胁也非常巨大。

  即便不考虑埃及陆军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两处战略据点,也暂时不考虑埃及陆军立即发起反击,就算以色列陆军能够打到舍特港与第五站,也不见得能够打下来,更不见得能够守住已有的战果。

  原因很简单:强弩之末。

  收回西奈半岛之后,埃及一直将其当成战略屏障,不太重视基础建设,数十年来没有在运河东岸修建一条铁路与一条高等级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只有三纵三横,大部分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沙漠。

  现代化地面战争,道路既是推进方向,也是后勤保障大动脉。

  没有铁路,以色列陆军只能用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卡车的效率远不如列车,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远不如高等级公路。如果以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准,最多支持十个旅在前线作战。结果却是,以色列陆军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个旅。受此影响,以色列陆军最多在前线展开十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都得留在后方,要么负责掩护补给通道,要么负责运送物资,要么充当预备队。也许这能够增强以色列陆军的持续突击能力,毕竟数量充足的预备队是维持进攻的必要因素,但是也限制了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强度,即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坚固防线。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陆军不是以色列空军。

  在崇尚进攻的空军不同,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的主要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建军思想都来自打得异常艰苦的“赎罪日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陆军正是通过内线作战击败了强大的阿拉伯军队,为后来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所以以色列陆军一直把内线作战当成主业,通过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行动,再趁敌人进攻乏力的机会,发动全面反击。

  除此之外,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就是在南黎巴嫩打击真主党,而这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地面战争。

  受这些因素影响,以色列陆军实际上不是一支擅长进攻、或者说主动进攻的部队。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梅卡瓦”主战坦克从一代到六代,全都不重视机动性,而是把防护能力放在首位。拿号称达到了第四代水平的“梅卡瓦6”型来说,其最大越野速度也只有每小时三十公里,比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最大越野行进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公路行进距离也只有五百公里,比绝大部分注重进攻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很大一截。

  根据这些信息,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情势分析报告中提到,如果以色列陆军不能一鼓作气的拿下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那么在未来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时之内,埃及陆军就会发起反击。因为以色列陆军没能按照计划肃清运河东岸的埃及军队,也就没有可能把主力调往戈兰高地,所以在埃及军队发起反击的时候,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发起进攻,以色列将两线作战。

  别说以色列,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像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进行两线作战,结果恐怕就不用多说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