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三章 嘎然而止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列进行停火谈判。

  两个小时后,叙利亚外长也发表了类似申明。

  这下,难题交到了美国手上。

  埃及与叙利亚率先表态,但是都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以色列必须接受停火,不然埃及与叙利亚就不会停火。

  问题是,以色列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停火吗?

  在叙利亚外长发表申明后不到两个小时,美国国务卿会见了中国驻美大使,提出埃及与叙利亚军队后撤三十公里,以色列才会宣布停火。

  对于这个要求,中国大使的回答很简单:这是埃及与叙利亚的问题,与中国无关,而且停火谈判还没开始,就算中国有影响力,也无法说服埃及与叙利亚,至于是否撤军,得由停火谈判决定。

  显然,以色列不大愿意接受这样的停火条件。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在这个时候停火,以色列的处境将非常不利。只有让埃及与叙利亚撤军,以色列才有足够的安全保证,也才有机会在停火谈判中把丢掉的土地夺回来,不至于连一块筹码都没有。

  也就在中国大使与美国国务卿会晤的时候,前线的战斗再次打响。

  埃及与叙利亚军队以停火为名,对以军进行了持续数个小时的大规模炮击,似乎要在停火之前打光所有炮弹。以军进行了猛烈的还击,只是在炮战中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毕竟以军炮兵本来就不够强大。

  前方打得热火朝天,以色列当局却保持了沉默。

  在这几个小时里,以色列总理面临着建国之后最为艰难的选择。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以色列总理与美国总统在热线电话上谈了几个小时,主要就是以色列的安全保障。按照以色列总理的说法,在这个时候停火,埃及在埃拉特地区的军事占领、以及叙利亚在戈兰高地的军事占领都将变成既成事实,而以色列也将因此失去最重要的战略屏障。美国总统的答复很直接,只要以色列接受停火,美国的安全承诺将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埃及与叙利亚宣布的停火时间前一个小时,以色列当局宣布暂时停火。

  因为埃及与叙利亚已经提出,只在北京进行停火谈判,所以北京时间十二日下午,以色列与美国的谈判代表先后抵达北京。

  这个时候,戚凯威也登上了返回北京的专机。

  离开大马士革之前,阿萨德亲自为他颁发了“叙利亚友谊使者”勋章,并且给予他“叙利亚荣誉公民”称号与“叙利亚陆军荣誉上将”军衔,还陪同他检阅了三军仪仗队,给予了几乎所有褒奖与荣耀。

  随后,戚凯威还收到了纳杰夫派人送来的“埃及陆军荣誉上将”军衔。

  可以说,戚凯威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战争局势,改写了中东历史。后来,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把一支王牌装甲旅命名为“戚凯威旅”,还分别在西奈半岛与戈兰高地建立了一座“戚凯威战争纪念碑”。有趣的是,几年之后,很多参与了这场战争的埃及与叙利亚军人都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凯威”。

  当然,在国内,戚凯威的名字很快也变得家喻户晓。

  只是在当时,因为中国当局一直没有承认派遣高级将领协助埃及与叙利亚作战,所以民众不大了解实际情况。

  牧浩洋没有参与谈判,那是政治家与外交家的事情。

  他亲自赶往机场,迎接了凯旋归来的战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