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三章 南亚明珠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零三九年,绝对是二零三五年之后,最为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全球粮食产量比二零三八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中国的粮食产量就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三。同样在这一年里,中美在印度的博弈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美国企业以兵不刃血的方式控制了印度最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营权,取得了大胜,而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最有标志性的,就是美国企业在二零三九年七月份,控制了印度电力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权,三个后印度工业用电价格暴涨百分之三十五,美国企业以联营的方式,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电力,而中资企业却要承受涨价带来的影响。结果就是,在当年就有三千多家中资企业宣布破产。

  这种排他性经济行为,在这个时代并不罕见。

  问题是,这次美国过界了,而且直接动了中国的蛋糕,准确的说是数量众多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蛋糕。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根据中国官方在二零三九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经济调查数据,民营企业已经占到全国总资本的百分之九十二,贡献了百分之九十四的税收、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七的企业就业岗位,其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高达百分之六十四,第二产业、即工业为百分之三十二,第一产业、即农业仅为百分之四。

  可以说,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国营企业基本上退出了经济舞台。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企业家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国代表大会中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七,仅次于行政部门,比军方高出了十三个百分点,另外民间人士还占了百分之十一。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家拥有很大的政治发言权,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国家基本政策。

  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在印度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中国的政策自然会出现重大变化。

  只是,时机对中国非常不利。

  在二零三九年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温和,特别是在北半球,经历了年初的雪灾之后,夏秋两季没有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不但美国与加拿大秋粮大丰收,欧洲与独联体也实现了粮食大丰收。

  到二零三九年底,全球余粮已经高达四点五亿吨。

  也就是说,即便在二零四零年再次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比如暴风雪再次光临北半球,粮食供应也不会出现较大问题。

  美国企业大举进军印度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印度经济进入了恢复性增长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日战争的第二个受害者就是印度。虽然战后,扶桑成为中国的特殊行政区,但是在战争期间,印度的日资企业几乎全部倒闭,仅存的几家也在战后不久被印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