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四章 折中方案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事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可以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帮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显然,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发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名义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此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超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中国军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甚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显然,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首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笨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此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承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