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空霸主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牧浩洋高度重视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但是在空军的装备项目中,排第一位的是战术战斗机,其次是战略轰炸机,然后才是大型运输机。在二零四五年初,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空军就提出了“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斥资一百二十亿元,向国内厂商招标。

  在很多人看来,空军有点操之过急了。

  要知道,J-31/J-33项目在二零四四年才结束,而且沈飞制造的这种战斗机在总体性能上优于J-30/J-32,达到了五代半的水准,能够保证中国空军与中国海军在未来十年之内拥有技术优势。

  问题是,在二零四四年的时候,美国就启动了第六代战斗机项目。

  当时,美军的主力战斗机是F-44,而且其舰载型也已获得海军订单,预计总产量将超过三千架(包括外销型)。可问题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F-44的表现并不突出,在某些方面还不如J-30/J-32,交战结果也是如此,F-44在空战中取胜的概率并不大。

  也就是说,美军更加迫切的需要新式战斗机。

  既然美军有了,中国空军也就不能落后。要知道,J-31/J-33再先进,也只算得上是五代半战斗机,只对第五代战斗机有性能优势,根本不是第六代战斗机的对手,也不可能取代第六代战斗机。

  如果让美军先搞出来,中国空军的处境将非常险恶。

  当然,到这个时候,再以代来划分战斗机,已经不那么科学了。

  战斗机划代,实际上是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的事情,在美苏冷战期间,双方采用的都是紧盯对手的发展策略,或者说前苏联在研制战斗机的时候,都有极为明确的目的,即针对美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在美苏冷战高峰时期,及二十世纪六零与七零年代,美国与前苏联都装备了好几种战斗机,而不是由一种战斗机担纲。直到美苏冷战结束,军事对峙降温,美国才放慢了战斗机的发展速度。

  显然,这种情况,并不适合二十一世纪四零年代。

  要知道,中美冷战比美苏冷战更加激烈,对抗强度更高,双方都不可能等到技术成熟再来研制新式战斗机。

  说得更直接一点,在中美冷战的大背景下,成本已经是次要因素了,关键是在技术上超越对手。

  如此一来,在发展新式战斗机的时候,双方都采用了小步快跑的方式。

  这一点,在中国空军身上体现得最为明确。

  从J-20开始,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就一直以五到十年为一个周期,逐步提高基础技术水平,比如J-22/J-25采用了更多新技术,比J-20有所提高,而J-30/J-32又在J-22/J25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