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二章 水下霸主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非如此,“黄貂鱼”级的编制只有二十二人,其中六名军官,仅相当于攻击核潜艇的六分之一,而且不存在对核反应堆进行维护保障的问题,所以维护费用只有攻击核潜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综合成本上,“黄貂鱼”级的优势更加突出,还不到攻击核潜艇的八分之一。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已经分五批订购了四十八艘该型潜艇。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装备了三十二艘,除了在建的八艘,另外八艘以援助的方式提供给了盟国。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埃及等十多个盟国订购了三十多艘,另外还有数个友好国家订购了二十多艘。“黄貂鱼”级的最终产量超过了一百艘,而且大部分第一与第二批次的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安装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燃料电池,有的甚至服役了四十年以上。

  从建造数量上看,“黄貂鱼”级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潜艇。

  当然,这也不等于“黄貂鱼”级没有问题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排水量过小,导致改进余地非常有限,持续作战能力也远没有达到海军的要求。

  说得直接一点,“黄貂鱼”级只适合在近海活动,没有在大洋深处独立作战的能力。

  以其潜航能力来看,在离基地二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只能巡逻两天,即便换成第二代燃料电池,也无法超过十天,而攻击核潜艇在战场内的巡逻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两个月。

  除了续航力,弹药备量太低也是个严重问题。

  在后来的战争中,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在好几次伏击战中,“黄貂鱼”级都是因为耗光了鱼雷,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敌人的舰船溜走。也正是如此,大战期间,“黄貂鱼”级经常以集群的方式活动,由四到六艘潜艇组成一支猎杀小队,一起攻击敌人的船队与舰队。

  对中小国家来说,这些问题还能容忍。

  对中国海军来说,“黄貂鱼”的性能缺陷就无法容忍了。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为什么要在第二种全电动潜艇投产之后,把才服役几年的“黄貂鱼”级援助给盟国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全电动潜艇,就是在二零四八年正式动工建造的“金枪鱼”级。因为该级潜艇全部以咸水鱼的名字命名,所以又被称为“咸水鱼”级,其首艇就是“金枪鱼”号,而之前充当实验潜艇的“金枪鱼”号在二零四九年退役,随后移交给海军博物馆,成为中国潜艇发展史的见证。

  与“黄貂鱼”级相比,“金枪鱼”级的最大特点就是排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

  第一批“金枪鱼”级的水下排水量为三千五百五十吨,配备五百吨第二代燃料电池,最大潜航续航力高达一万六千公里,最大潜航速度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