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二十三章 核潜艇的明天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型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就没有任何理由继续采用裂变反应堆,因为聚变反应堆的功率密度比裂变反应堆高了十倍以上。

  受此影响,二零四七年底,海军提出了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建造方案。

  按照海军的要求,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将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与可控聚变反应堆,最大潜航速度不得低于四十五节,而且在以四十节航行时的总体噪声强度不得超过一百分贝,具备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

  可以说,这个要求并不低。

  即便动力系统与推进系统的问题得到解决,也需要在其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仿生消声瓦,把潜艇的流体阻力系数降低百分之三十以上,才有可能把流体噪声控制在海军的要求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主动降噪,不然很难把噪声强度降低到一百分贝以内。

  事实上,这些都是小问题。

  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推进系统散热。

  要知道,即便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也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的能量将转化为内能。如果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为一万五千千瓦,就意味着有十三万五千千瓦的功率在给潜艇加热。潜艇散热不是大问题,海水就是最好的散热介质。问题是,这么大的热量很难立即发散,很容易烧毁推进系统与动力系统,而且加热周围的海水,必然削弱潜艇的隐蔽性。

  可以说,解决不了散热问题,一切都是白搭。

  问题是,传统的散热手段根本行不通,因为这都意味着直接把热量释放到潜艇周围的海水中去。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推进器散发的热量。

  当时,中国工程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磁流体推进器上设置热敏电极,把内能再次转化为电能,为潜艇上的耗电设备供能。只是潜艇在大多数时候,消耗的电能很有限,因此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

  最终,工程师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内能循环再利用。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首先让内能通过热敏电极转化为电能,用来驱动推进器,从而达到了反复利用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能够大幅度提高磁流体推进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二零四八年,中国海军就制成了第一台能量转换效率超过百分之十的磁流体推进器,并且在当年年底把效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三。当时,工程师与海军都很乐观,认为完全有能力把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果真如此的话,攻击核潜艇的前景就十分乐观了。

  要知道,大部分泵喷射推进器的能量转换效率也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多。

  如果磁流体推进器能够达到这个级别,那么就能采用小型聚变核反应堆,甚至有可能采用燃料电池。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九年底,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也只有百分之十五。

  在工程师修改了数学模型之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悲观的结果,即内能再利用系统有一个极限值,最多能把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八,而实际上能达到百分之十五就很不错了。

  事实上,这算不上坏消息,因为海军的基本要求是达到百分之十。

  二零四九年初,海军正式启动了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计划。(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