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其他几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断改进的传统,所以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全球建造数量第四多的攻击核潜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大战期间,“长城”级的出勤率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印度洋舰队的一艘“长城”级在执行远征大西洋的作战任务时,创造了持续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城”级更是当时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攻击潜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枪鱼”级服役,全电动潜艇才具备在远离基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独立作战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击核潜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全电动潜艇要么在基地附近活动,要么伴随舰队活动。

  事实上,在大战初期,“长城”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舰队活动。

  主要原因就是,全电动潜艇采用的是泵喷射推进系统,在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就没有任何静音优势了,而在大战期间,舰队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航速在三十五节以上,很少以低于三十五节的速度航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金枪鱼”级的最大航速能够跟上航母战斗群,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此一来,真正能够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而且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的,就只有“长城”级了。

  可以说,也正是无法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海军才要求“金枪鱼”级的潜航距离不得低于两万公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级别,全电动潜艇才能取代攻击核潜艇,奔赴敌方控制的海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从而让攻击核潜艇回归原位,伴随舰队作战。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海军才会咬紧牙关,大批量采购“长城”级,取代在航速上达不到要求的099级与097级,以及在静音上达不到要求的全电动潜艇。

  此外,“长城”级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即开启了潜艇的标准化时代。

  事实上,“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只是“金枪鱼”级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第二代燃料电池、仿生消声瓦等,所以没有多少人把其看成是“黄貂鱼”级的放大版本。

  在“长城”级之后,中国海军建造的几种攻击核潜艇实际上都是“长城”级的高度改进版,在基本结构上与“长城”级相差不大,甚至连武器系统、探测系统、火控系统等方面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标准化建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大幅度缩短设计时间。

  要知道,即便在战争时期,设计一种排水量在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攻击核潜艇,也需要好几年。

  除了缩短设计时间,还提高了平台的通用性,从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别的不说,建造“长城”级的设备,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来建造其他潜艇,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船厂的负担。

  当然,标准化设计思想也是来自水面战舰。

  在以保证建造数量为根本要求的战争时期,标准化设计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上面的介绍看得出来,中国海军不是不重视潜艇,而是在意识到技术革命产生的影响之后,选择了厚积薄发的发展战略,利用雄厚的技术积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来了一次空前的大爆发。

  这个大爆发,足以打破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