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章 倒计时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打算开战的情况下逼迫美国开战。

  也就是说,黄瀚林当时是做出了让步的。

  表面上看,中国正在加强战前准备。可实际上,中国的军事准备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多大的现实威胁。

  这种软硬结合的措施,只适合于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问题是,到这一步,外交手段已经不管用了。

  要知道,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已经在二十日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印度洋,另外三支舰队则在已到达澳大利亚珀斯港。也就是说,到二十二日的时候,美军在印度洋上的航母战斗群已经达到六支。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强大到足够一举击败对手的舰队。

  在太平洋方向上,只有三支航母战斗群留在珍珠港,另外六支航母战斗群全部在十九日之前离港,其中三支已经到达菲律宾海,从本土圣迭戈海军基地出发的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将在二十三日到达西太平洋。

  很明显,美国海军提前完成了战前部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威胁不但不可能使美国妥协让步,还会导致局势恶化,促使美国选择战争。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美国东部时间二十二日清晨六点,也就是杜小蕾与康拉德进行第三次会晤前大约两个半小时,美国总统卢卡斯就在白宫签署了由麦卡锡与乔丹提交的战争计划。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做出了开战决定。

  有趣的是,卢卡斯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一直主战的国务卿,而是让康拉德按计划与杜小蕾进行了会晤。

  当时,卢卡斯只做了一点指示:只有中国撤消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美国才会考虑撤走派往澳大利亚的舰队。

  显然,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被杜小蕾接受。

  要知道,东南亚是中国本土外围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通往印度洋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与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利益相比,中国在东南亚的利益更加直接,甚至与国家根本安全保障相关。相对而言,澳大利亚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不过是顶在中国软肋部的一把匕首而已。

  这种战略利益交换,显然对中国极为不利。

  别说杜小蕾,换成黄瀚林,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妥协。

  可以说,第三次会晤不会有任何结果。

  只是,在谈判中,康拉德明确提到,美国已经采取实质性行动,把部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迪戈加西亚、关岛等地的战略航空兵撤回国内,或者转移到其他地区,而中国也应做出对等的行动,即撤走部署在东南亚、南亚与扶桑的战略航空兵,然后商讨下一步行动。

  从外交上看,美国主动让步,应该是一个好征兆。

  只是,杜小蕾已经对谈判不抱任何希望了。

  美国东部时间九点三十分,借中途休息的机会,杜小蕾让参加会晤的使馆工作人员给国内发了一条信息。

  此时,离战争爆发已经不到两个小时了。

  康拉德提到的美军战略轰炸机没有返回国内,也没有飞往其他基地,而是全部飞往了中国的海军基地。

  在乔丹上将提交的作战计划中,将由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发动首轮攻击。

  只是,这些轰炸机在升空之后并没立即飞往目的地。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直到九点四十五分,也就是康拉德通过电话向卢卡斯汇报了谈判情况之后,美国总统才下达攻击命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军轰炸机才从多个方向上对中国的主要海军基地发起突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