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掷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军到达之前攻占了大马士革,中国很有可能在战争的前两年内被迫采取战略防御。原因很简单,只要以色列稳住了战局,美国最多只需要增派一到两个师的地面部队,以及少量空中力量,之前部署在亚丁湾的第四舰队肯定会前往东印度洋,堵住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的通道,或者抽调一支舰队前往西太平洋,协助美军陆战队在年内发动战略进攻。不管是哪种结果,都意味着中国的战略被动局面将维持到二零五三年。随着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全面开始,中国在二零五三年首先要考虑的将是如何进行本土防空。

  由此可见,“约叙战役”的战略意义远大于战术意义。

  战斗打响之后,即便情况严重不利,以色列国防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都失之交臂。

  十六日凌晨,以军首先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发起猛攻,随即在南黎巴嫩发动进攻。

  巴拉姆的意图很简单,通过在这两个方向上的猛攻,消耗敌人把预备队投入到无关紧要的地方去。

  对于一场战略性质的进攻来说,打掉敌人的预备队比突破敌人的防线更加重要。

  要知道,只要敌人有足够的预备队,就能及时堵上防线上的缺口,而进攻一方则得在防线上消耗更多的兵力。

  战后,曾有人就此指责巴拉姆,说他葬送了以军。

  在这些人看来,巴拉姆在戈兰高地上的猛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的战术不但不具备运动战的特点,反而退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即以打阵地消耗战为主,而运动战本身就是以军的强项。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巴拉姆应该集中力量撕开叙军防线,然后进行大纵深突击。

  显然,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经过叙利亚国防军十五年苦心经营,再加上以军之前的防御部署,戈兰高地早就变成铁板一块了,根本没有适合进行装甲突击的条件,连可以供装甲部队推进的道路都不多,自然谈不上纵深突击了。

  事实上,如果有把握在戈兰高地上取得突破,巴拉姆根本不会另辟蹊径。

  从战术上讲,巴拉姆没有犯错。

  以军在戈兰高地上的猛攻,给叙利亚国防军制造了巨大压力,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之内,叙军百分之六十的预备队被派往戈兰高地。由此可见,以军在戈兰高地上的猛攻已经达到了巴拉姆的预定目的。

  真正出问题的,不是戈兰高地,而是南黎巴嫩。

  天亮之前,充当先头部队的第七装甲旅就在南黎巴嫩境内前进了三十公里,完成了当晚的突击计划,前往不远处就是贝卡谷地的南入口了。问题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第七装甲旅停了下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第七装甲旅停止前进的主要原因是遭到了真主党的顽强抵抗。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原因。最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