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十一章 进攻制胜论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依然主张进攻。

  当时,担任美军中东军团指挥官的是由马歇尔上将推荐的罗林森中将,一名典型的新英格兰移民后裔。

  大战爆发前,罗林森就非常有名了。他不仅仅是西典军校的高才生,还是“战争学院研讨会”的积极份子,而这个组织是由美国各大军校的学生成立的,集中了美国国内最狂热的战争份子。十多年前,罗林森还是美国陆军参谋部的少校参谋时,就积极鼓吹战争,认为中美决战在所难免。

  只是,罗林森在美军中混得并不如意。

  从军校毕业十四年后,他才成为少校,而且首次进入陆军参谋部,当年与他同期毕业的军官中,当时已经有人晋升为准将了,而且大部分的成绩都比他差。这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罗林森个人的作风问题。在他还是少尉的时候,就爆出了婚外恋,并且最终离婚,随后又跟一起军队性丑闻扯上了关系,差点被革职。如果不是才华出众,当时已是陆军少将的马歇尔肯定不会全力保护他。

  可以说,罗林森能够在进入陆军参谋部后平步青云,主要就是得到了马歇尔的照顾。

  在军事才能上,罗林森确实很突出,其最大特点就是十分注重进攻,高度发扬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战术思想,成为美军中最积极的“进攻致胜论者”,而且完善了很多进攻战术。

  有趣的是,马歇尔本人是一个防御论者,与罗林森完全不搭边。

  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马歇尔才会重用罗林森吧。

  正是如此,罗林森刚到特拉维夫就叫嚣着要立即发动进攻,率领美军攻占大马士革,打破中东战场上的僵局。

  当时,他手里只有一个美军步兵营。

  随着美军大部队陆续到达,罗林森坚持不懈的宣扬他的进攻理论,并且在各个场合抨击巴拉姆的防御战略。

  为了让他进攻理论有市场,他还在竭力获取联军司令的位置。

  可惜的是,在这件事情上,连马歇尔都不支持他,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涉及到美以两国的政治问题。

  可以说,如果罗林森成了联军司令官,他肯定会立即发动进攻。

  即便没有成为联军司令官,他也在鼓动进攻,而且一再宣称,巴拉姆是被中国军队吓破了胆,所以不敢进攻。

  到了十二月下旬,罗林森的吵闹终于有了结果。

  在以色列当局做出让步之后,美国总统答应在年底前让第四个师就位,条件是在年底前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显然,这不仅仅与中东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向以色列施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已经决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基督教圣诞节的前一天进攻伊朗,需要美以联军在中东发动进攻,牵制中国军队。

  也就是说,美国总统批准的是一次规模有限的进攻。

  问题是,到了罗林森手里,规模就不是有限的了。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一路打到大马士革,彻底击败叙利亚。

  虽然以军前锋离大马士革不到一百公里,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段很短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罗林森在中东战场上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肯定会对高加索方向上的战局产生负面影响。

  至于有多么严重,还得看这位狂妄的美军将领会做出多么疯狂的事情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