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零四章 安曼会战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略进攻。

  根据这份情报,虞世辉认为,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实际情况是,巴拉姆动用了将近五十万地面部队,其中用在南部战线上的以军就超过了四十万。

  如此严重的误判,直接导致虞世辉在兵力部署上出了问题。

  紧接着,战局又发生了变化。

  二月七日,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发动佯攻。虽然罗林森不看好巴拉姆的计划,但是忠实的执行了马歇尔的命令。

  虽然虞世辉判断出美军只是佯攻,但是霍姆斯受到了威胁。

  受此影响,虞世辉在当天向霍姆斯增派了八支突击集群,并且命令蒋博文少将在必要的时候发动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虞世辉也希望利用霍姆斯牵制美以联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达到了战术目的,即在德拉与霍姆斯牵制住了美军,可是充当进攻主力的以军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当时,美军的表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德拉战场上,两个美军预备师的表现完全超出了虞世辉的预料,不但顶住了十多个叙军师的轮番攻击,还挡住了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猛攻。直到二月九日,第二十七集团军才攻入德拉,迫使守军向后方求援。如果能够在二月七日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德拉的战斗就很有可能改变这场战役。可惜的是,到了二月九日,以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马安,而且攻占了这处战略要地。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虽然巴拉姆把十个旅派往德拉,削弱了预备队的力量,但是以军已经在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上控制了约旦南部地区,把战线推进到了约沙边境附近。

  真正改变这场战役的地方不是在德拉,而是在安曼。

  打到二月十日,在以军不得不回防德拉的时候,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里,而且以军已经在这座城市外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在五日到十日,安曼战场上总共有七千四百余名以军官兵阵亡,伤残近两万人,四个主力旅与六个预备旅因损失惨重丧失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安曼的战略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

  要知道,安曼是约旦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南部地区的铁路线、以及大部分公路线都要经过安曼。也就是说,只要安曼还在中约军团手里,以军在南部地区的作战行动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然,巴拉姆也明白这一点。

  二月十一日,在德拉受到的威胁有所降低之后,以军开始猛攻安曼。

  此时,虞世辉已经对战局做出了准确判断,而且知道安曼的战略重要性,也在安曼下了血本。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安曼的制空权,以便让运输机前往安曼。

  这场战役,最终被称为“安曼会战”,主要就是在战役后期,双方都把安曼当成了决定胜负的主战场。

  当时,以军在安曼投入了三十个旅的重兵。

  到战役结束的时候,虞世辉已经用空运的方式,把八支突击集群送了过去,把安曼的中国军队增加到了三万。因为安曼已经被彻底包围,所以战略空运决定一切。到战役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在这里损失了四十八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七十七架战术运输机,数百名飞行员与上千名陆军官兵在运输过程中阵亡。

  所幸的是,在以军耗光最后一点力气之前,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