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二章 晚打不如早打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粮食的话,相当于人均年消费两千公斤,而在战前,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也不到两千公斤。

  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的国内环境,正是中国军队在前线表现神勇的关键因素。

  官兵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什么?说得大一些,是捍卫祖国,履行军人的职责。说得小一些,就是捍卫自己家园,让身在后方的亲人能够过上安全、稳定、富足的生活,不让亲人受到战火荼毒。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榨干。

  问题是,如果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战争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至少会使取胜的价值大打折扣。

  当时,牧浩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前线的进展一切顺利,在二零五六年,中国能够把战争开支所占比例维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甚至能够有所降低,主要是几个主要战场上的战斗都已结束,军队的作战强度开始降低,战争物资消耗量也大大降低,没有必要继续把重点放在军事生产上,可以释放出部分生产力。

  问题是,如果拖到二零五七年,那就不容乐观了。

  要知道,战争拖到二零五七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战局逆转,二是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显然,前者不大可能,就算遇到了麻烦,美军也没有机会反败为胜。

  关键就在后者。

  虽然牧浩洋希望美国当局能够认清形势,在中国军队攻上北美大陆之前投降,但是他又不会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美国有雄厚的国家基础,还有大量没有动员的国民,也就很有可能负隅顽抗。

  如此一来,早一天打到美国本土,肯定比晚一天打过去更加有利。

  原因很简单,美国肯定会扩大战争动员规模,也肯定会全力提高军事产能,只是这些行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军队的进军速度够快,就能赶在美国榨干最后一滴战争潜能之前打败美国,也就能够避免使战争规模扩大,避免在美国本土打一场恶仗。

  这个机会,就在二零五六年。

  牧浩洋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表明,美国肯定能在二零五六年来一次大爆发,比如征召两千万以上的军人,把军事产能提高一倍、甚至两倍,完善本土的战略防御部署,做好打本土防御战的准备。

  真要拖到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国本土肯定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后来,魏成龙做了一个估计,如果在二零五六年攻打美国本土,只需要投入五百万地面部队,如果在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国本土,就需要动用一千万地面部队,而且伤亡将比前者增加两倍以上。

  这个估计是否正确,谁也没办法证明。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二零五五年下半年,不管是牧浩洋、还是其他高级将领,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