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击得手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起攻击,将招来杀身之祸。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决定采用一种从来没人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攻击手段。

  利用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陆续发声爆炸时产生的噪声,萨非墨首先让武器军官为鱼雷发射管注水,然后打开发射管前盖。

  因为不是所有战舰同时被导弹击中,产生的噪声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的准备工作花了十多分钟。

  多花点时间的好处是,“海龙”号没有被十多公里外的美军潜艇发现。

  做好准备后,萨非墨首先发射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因为美军潜艇很有可能就在附近,所以他让两条鱼雷以最低航速自航出管。只是,这两条鱼雷没有直接奔向“华盛顿”号,而是先向东北方向航行,在到达十五公里外的转折点后才切断导线,转为向“华盛顿”号直线航行。

  用同样的办法,“海龙”号又发射了三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

  为了让两批鱼雷在同一时间击中目标,三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在离“海龙”号大约十二公里,也就是“华盛顿”号东边转向。

  因为鱼雷在线导阶段以最低速度航行,所以这段在最高速度时,只需要十分钟就能跑完的航程足足花了近半个小时。

  好处依然明显,在鱼雷进入自导阶段,也就是加速航行前,依然没被美军潜艇发现。

  这套攻击战术,确实没人在实战中使用过。

  只是,并非没人想到。

  二战期间,交战双方使用的都是直航鱼雷,不具备转向攻击能力。二战之后,潜艇使用鱼雷攻击水面战舰的机会少之又少,最出名的莫过于在八二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核潜艇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此外,在印巴战争中双方的潜艇也攻击过水面战舰。

  严格说来,用线导鱼雷进行折线攻击,算不上多么高明的战术。

  在往年的演习中,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就采用过这种战术。两年前,航母下水服役进行作战测试时,担任蓝军的萨非墨就指挥一艘常规潜艇,成功偷袭了由攻击核潜艇掩护的航母战斗群。虽然海军没有披露演习结果,但是萨非墨正是凭借这次演习,成为海军名人,并且获得了指挥“海龙”号的机会。

  当时,他采用的正是这种伏击战术,把护航的攻击核潜艇引到了错误方向上,然后趁乱离开了战场。

  故技重演,自然是轻车熟路。

  鱼雷击中“华盛顿”号之前,萨非墨就让“海龙”号下潜到四百五十米,只是没有急着重新装填鱼雷。

  只要没有绝对必要,任何一名潜艇艇长都会在鱼雷发射管里留下一条鱼雷。

  重新装填鱼雷不像为步枪重新装填子弹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两分钟,而且会发出非常大的声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