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四章 中流砥柱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话,就没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仑山”级。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则每一批的建造数量都将达到四艘。结果就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必须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数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作为企业,两家造船厂不可能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因此要么让海军建造更多的航母,要么让海军分担扩建费用。从成本角度出发,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会增大海军的负担。

  结果就是,牧浩洋坚持先分两批建造四艘。

  至于是否建造第三批,与牧浩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可以说,牧浩洋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有远见。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即便腾耀辉继续坚持主见,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原因很简单,等到第二批“昆仑山”级建成,C3项目所需的技术积累基本上完成,海军没有理由建造更多的“昆仑山”级。如果建造C3级,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了新式船体,所以前期最多建造两艘,甚至有可能只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后再大规模建造。如此一来,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后,海军也不会按照腾耀辉的规划大规模建造航母。

  当然,这不是说牧浩洋反对建造航母。

  只是在他看来,短期内,特别是在解决周边问题之前,中国海军不具备与美国海军进行全球对抗的基础,也就没有必要大规模建造航母,更没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花费太大的力气与资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级完成之前,中国海军应该保持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

  通过建造多种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强建造工艺,才能打下坚实基础,在技术成熟之后大规模建造。

  这是海军发展的必要步骤。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更上技术革命的步伐。

  在“昆仑山”级航母上,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体现得非常明确。

  比如在“昆仑山”号与“天山”号上,采用了最新研制的防空与末段拦截系统,综合防空能力比“长江”级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导拦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综合防御能力最强的航母之一。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电磁弹射器,能在一分钟内弹射五架战斗机。在“秦岭”号与“太行山”号上,通过调整飞行甲板布局,比如把位于右舷的两座升降机的位置向后挪动,使航空出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还首次配备了最新研制的被动探测雷达。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话,很多新技术就无法应用到航母上。

  从综合作战能力上看,“昆仑山”级超过了前六艘“福特”级,跟后六艘“福特”级旗鼓相当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