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十五章 战争的脚步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美国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不管战争结果如何,即便中国战败了,日本也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威胁。但是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与日本都要首先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可能挑战美国,也就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事实上,任何一种结果,对美国都有好处。

  比如日本战败了,美国可以通过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获得难以估量的好处。当初中国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就获得了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时期。日本的人口是朝鲜的六倍,国民素质比朝鲜高得多,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美国至少能确保在未来二十年之内,有一个足够坚固的经济增长点。

  说白了,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就已稳操胜券。

  看清楚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美国为什么要推波助澜了。

  换个角度看,同样不难明白,为什么易援朝等人坚决反对向日本开战,而是坚持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纷争。

  问题是,易援朝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

  中日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的地步,坚持和平主张,等于搁置现有问题,让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毫无疑问,中国肯定拖不起,因为中国需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拖下去,结果将更加悲惨。

  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从傅秀波到黎平寇,都奉行强硬外交。

  只是,黎平寇面对的局势,要比傅秀波当年严峻得多。

  所幸的是,黎平寇手里的资源也要比傅秀波多得多。

  当初,在决定出兵朝鲜之前,傅秀波犹豫了一个星期,几乎是一夜白头,对军事斗争没有半点把握。

  不是傅秀波不相信军队,而是中国军人没有自信。

  现在,黎平寇基本上不用操心军事问题。

  打赢日本没有任何悬念,对黎平寇来说,关键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能否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显然,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在这个政治决策中,军事手段只能作为参考。

  毫无疑问,全面的、完善的、具有可行性的战争计划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这个重任,落到了牧浩洋肩上。

  腾耀辉完全兑现了承诺,不但没有干预牧浩洋的战争准备工作,还在年初提出,由牧浩洋全权负责对日作战。

  与当年的陆风烈一样,腾耀辉只负责后方工作,充当牧浩洋的“后勤总管”。

  得益于此,牧浩洋在二零三三年七月份,也就是黎平寇出任国家元首后,就开始制订战争计划。只是在二零三四年六月底之前的一年间,因为装备建设工作没有完全落实,所以仅限于战略层面。

  随着装备建设逐步到位,进度在预期之中,牧浩洋才开始制订详细的战役计划。

  对牧浩洋来说,这算得上是轻车熟路了。

  十月份,在黎平寇做出了战争决策之后,牧浩洋开始落实各项战役计划。

  经过两个月努力,十二月中旬,牧浩洋先向腾耀辉提交了完整的战争计划,然后由腾耀辉提交给黎平寇。

  这么做,主要是尊重腾耀辉。

  以当时的情况,牧浩洋完全可以直接把战争计划交给黎平寇。

  只是,黎平寇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或者说开战的政治时机还没成熟,因此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还欠缺最后一个必要条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