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二章 粮食换土地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端就暴露了出来。

  比如在一月初,负责为新德里供水的三家水厂就集体宣布涨价百分之十五,而这三家水厂的大股东都是美国企业。同一个月,印度国会否决了印度铁路公司提交的涨价方案,而印度铁路公司百分之五十四的股份掌握在美国企业手里。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些已经被美国企业收购与掌握的印度国营企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就将成为美国财团压榨印度人、剥削印度的工具。

  问题是,美国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不为民众所知。

  物价暴涨之后,背负骂名的是印度政府。

  与之相比,杜小蕾的提议更加现实,因为不用损失长远利益,可是也更加不现实,因为不可能做到掩人耳目。

  当时,辛塔明确提出,如果交换土地,中国就应该将西部边境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归还给印度。

  显然,杜小蕾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提议,因为这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巴基斯坦控制之下。

  谈判进行得很艰难,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三月底,印度春粮大丰收,二零三九年粮食增产工作成功迈出第一步。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在春粮大丰收之后,印度更是底气十足。

  四月初,印度外长回访北京。黄瀚林亲自出面,并且再次提出“以土地换粮食”,结果被印度外长直接拒绝。

  当然,印度外长不是专程回访,而是希望中国能够增大援助配额。

  会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可以说是不欢而散。

  到了四月份,因为南亚各国都实现了春粮大丰收,所以国际粮价开始下降,恐慌情绪有所减缓。

  对中国来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时,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全球性粮食危机将在二零四零年结束,粮价将回落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虽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中国因为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将成为真正的霸主,而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将因为生产效率低下而被挤出国际舞台,但是在粮食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粮食的战略价值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获益不会很多。

  事实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全球人口急剧减少。

  虽然当时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国际机构预测,到二零三九年底,全球人口总量将减少到五十亿以内。这还是较为乐观的估计,因为拥有近三十亿人的非洲在过去四年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援助,加上遍及全球的内战与战乱,全球人口总量很有可能已经跌到了四十亿左右。

  人口总量减少,意味着粮食消耗降低。

  如果全球人口只有四十亿的话,那么不管是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集团、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生产出的粮食都能挤满国际市场,因此中国与美国都很难用粮食做武器,更难以利用粮食的战略价值。

  这样一来,中国就不大可能让印度因为粮食而做出妥协。

  事实上,当时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在二零三九年初,国务院把第五批农业工厂的数量裁减了一半,并且在六月底把农业工厂用电价格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开始限制粮食产量。

  如果粮食危机在二零四零年结束,那么印度绝对会成为中国的麻烦。(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