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四章 厚积薄发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核潜艇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提高了中美海军军备竞赛的门槛。

  说得形象一点,“长城”级的主要价值就是让美军的核潜艇全部过时,迫使美军花更多的资金研制与建造能与“长城”级匹敌的攻击核潜艇,从而降低美国海军在其他领域内的发展速度。

  事实上,这也是“长城”级在战前发挥的最为关键的作用。

  “长城”级的出现,让美国海军非常悲观的认识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兰”级攻击核潜艇面临着服役就落后的尴尬处境,结果“波特兰”级的建造数量由四十四艘直接削减到了十二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海军依然得让已经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亚”级征战沙场,而作为其潜艇部队主力的“小石城”级也没有任何性能优势可言。

  当然,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海军。

  严格说来,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把这种原本不被海军抱太大希望的潜艇设计成了一种足够先进的潜艇,避免了提前启动第二代聚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为海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水下作战平台。

  可以说,“长城”级的设计非常成功。

  严格说来,以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的标准衡量,除了造价过于高昂之外,“长城”级几乎没有缺点。

  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军加大了“长城”级的采购量。

  只是,在继续采购的时候,海军不得不通过减低技术标准的方式,来降低“长城”级的建造价格。

  比如,从第三批开始,“长城”级耐压壳体不再采用HY-240型钢材,而是采用了在全电动潜艇上得到广泛应用的HY-180型钢材,仅次一项就把建造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钢材的生产难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难,导致“长城”级的壳体成品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换用HY-180型钢材后,不但钢材本身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从第五批开始,“长城”级换上了JH-45C型反应堆,输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虽然其最大潜航速度因此降低了两节,但是反应堆的采购价格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第五批“长城”级的建造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础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备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建造成本。

  到最后,“长城”级的建造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来,“长城”级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潜艇,至少与其战斗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较便宜了。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采购了四十六艘“长城”级,算上大战前的四艘,总建造量高达五十艘。因为在大战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