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掷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约叙战役”可以说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这场战役,以军的总目标是围歼库奈特拉省与德拉省的叙军主力,打开前往大马士革的大门,次要目的则是控制叙利亚南部与约旦北部地区,把以色列的战略防御纵深增加两百公里以上。

  必须承认,以军的战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最初阶段,以军准备投入十二个装甲旅与二十四个步兵旅,随后增加到了十八个装甲旅与三十个步兵旅,前线总兵力超过二十四万,后方则动员了五十万预备队。空军方面,除了面向埃及的空中打击之外,以军动用了一千二百余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超过八百架。为了增强打击力度,以色列海军还在战斗开始后,对早已封锁的叙利亚港口进行了打击。

  同样得承认,以军的计划制订得相当完美,而且很有弹性。

  别的不说,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巴拉姆只向前线指挥官明确的最高目标,没有限制作战部队的战术行动,赋予了前线指挥官很大的决断权,使以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后方指挥部的预测发动进攻。

  在这一点上,以军表现出来的能力丝毫不比第十三集团军差。

  问题是,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足足拖延了十天。

  要知道,巴拉姆原本希望在十一月五日就发动进攻,结果西奈半岛上的进攻行动不大顺利,原本计划派往戈兰高地的十二个步兵旅没能及时到位,迫使他把进攻时间推迟到十一月十日。到了十一月八日,因为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到达,巴拉姆再次调整作战计划,又拖延了六天。

  错过了时机,导致再好的准备工作都变得毫无价值。

  战后,就有一些军事学家认为,如果以军能在十一月五日发动进攻,而不是纠缠于西奈半岛上的埃军残余部队,那么在第十三集团军进驻叙利亚之前,以军就有很大的把握攻占大马士革。部分军事学家甚至以此做出推断,即在得到美国直接援助之后,以色列有足够的能力在中东击败中国军队。虽然更多的军事学家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但是大多认为,如果以军能够及时攻占大马士革,肯定会改变战争历程,至少会迫使中国向中东增兵,从而破坏中国的总体战争计划。客观的讲,后一种可能确实存在,因为第十三集团军很难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在叙利亚的广袤沙漠里与以军鏖战,最好的选择是撤回伊拉克,在兵力增强之后再发动进攻。果真如此的话,中国陆军至少得把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派过去,而且得非常及时的派过去。显然,这就得动用大量战略空运力量,从而对中国军队在其他方向上的部署产生影响。

  说得严重一些,如果以色列在第十三集团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