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八章 各让一步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战线上的总预备队,而且向俄宣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果真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戚凯威手里就没有预备队了。

  当然,牧浩洋并不这么看,因为按照军队内部的动员计划,到年底的时候,八支预备集团军将全部准备就绪,另外八支临时动员的预备集团军也将完成集结。其实,在此之前,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已经上了战场。在牧浩洋看来,这些预备集团军才是预备队,主力集团军应该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了这件事,牧浩洋与戚凯威几乎吵了起来。

  最终,两人闹到了黄瀚林那里,要元首做定夺。

  毫无疑问,这下事情变得复杂了。

  虽然黄瀚林知道牧浩洋为什么要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但是最终,他还是支持了戚凯威。

  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俄宣战时间已经定了下来: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黄瀚林越过牧浩洋,找戚凯威要了陆军的作战计划,并且得到了戚凯威的肯定答复,即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中国陆军能在大陆战场上掌握主动权,不给俄军任何机会,并且在开战后的一个月之内,把中国本土边境防线向外延伸两百到五百公里,确保本土绝对安全。

  显然,这个保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要知道,当时黄瀚林最担心的就是本土遭到军事打击,而他担心的理由,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政治压力。

  别忘了,开战之后,美军就开始轰炸中国本土,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从没停歇。

  对黄瀚林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就算美军的战略轰炸没有造成多大损失,人员伤亡也不是很大。到二零五二年底,被美军炸死的平民还不到五千人,而且遭受轰炸的主要是广东与浙江省,特别是沿海地区,内陆省份还没有遭到轰炸。问题是,这种时刻存在的威胁已经影响到了黄瀚林的政治地位。在十二月初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为什么不对敌人进行战略反击?

  黄瀚林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不是军事指挥官。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黄瀚林迫切希望发动一场意义重大的战略进攻,即便不能消除美军战略轰炸机构成的威胁,也要达到振奋人心、转移公众视线的目的,而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只有向俄罗斯宣战。

  既然宣战日期已经定了下来,那么军事部署就得服从实际情况。

  显然,第三十八集团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暂且不说该集团军是否还是中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但至少还顶着“万岁军”的名衔,在民众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而不是用在本土北方战场上,别说戚凯威不答应,连黄瀚林也无法向公众解释。

  问题是,牧浩洋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